百廿风雨路,岁月镌成诗。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你正在经历的精彩,也有你尚未抵达的荣光,更有你回眸眺望的温暖。在仙游一中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之际,为凝聚校友力量,彰显仙游一中精神,学校发起了“筑梦金石山▪我与一中的故事”为主题的校庆征文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收到了许多校友的投稿文章,这些文章里有求学的经历,有青春的印记,有师恩难忘,有同学挚情……他们的至情之文,为母校120周年校庆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5届校友 蔡兴旺
我叫蔡兴旺,仙游一中1965届高中毕业生,现在是广东韶关学院退休教授。
蔡兴旺
1961年夏天,我有幸考取当时仙游县唯一的省重点中学——仙游第一中学高中部。接到录取通知书,心情异常激动。年迈的母亲更是兴奋不已:想不到几代人都不识字,儿子能读书,考上高中,都是新社会好,托毛主席、共产党的福。
但是由于家境贫困,家中一老(母亲57岁)两小(姐姐残疾,我16岁),无力继续读书。当时仙游一中书记是吴均均,校长庄元灶(见图),得知我的情况,都力劝我坚持,并且答应减免学杂费,给我丙等助学金,每月6元补助,这在当时已经很高,足够一个学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感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使得我继续坚持读书,分入64(4)班。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帮忙家里做事,向学校申请走读,校领导表示同意。我家住龙华乡灯塔村(现在叫龙华镇灯塔社区),离仙游一中有6.9公里,每天5点起床,6点开始光脚步行到学校,下午5点多放学又走回家,无论刮风下雨,早出晚归,开始了艰苦的求学路,从不缺课迟到,其中的艰辛,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体会不到的。
走读一年后,终因家里没有劳动力,超支(负债)生产队太多,不得不回家劳动,挣工分还债。庄校长很有远见,不让我辍学,建议我休学一年,后再回校再读,很感恩庄校长的设身处地的思考和建议。一年农村艰苦劳动,基本还清生产队债务,也学会了犁田、耙田、插秧、车水、割稻、烧火土、种甘蔗等各种农活,还锻炼了身体。
1963年9月,在学校大力帮助下,我又踏上仙游一中的求学路,插班65(3)班。学校还是一如既往大力支持我,给我丙等助学金,每月6元补助,一直到毕业。班主任陈祖平、傅仁英对我也额外关注和照顾,经常问寒问暖,生活、学习有什么困难。班主任陈祖平老师主讲的化学课,在他指导下,我是最感兴趣也学习成绩最好的课程。由于休学一年,有些课程衔接不上,如三角函数公式很多、很复杂,同班同学上学期已经上完课了,而我却没有上过,相差有一个月的课程,学习就感到吃力,班主任知道后,一方面鼓励我努力补上,另一方面还指派学习比较好的同学薛宗祥作为我的同桌,帮我具体指导答疑,使我快步赶上。
在我记忆中,学校当时还是很重视教书育人,非常重视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对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记得当时学雷锋运动,大家都积极做好事,当时我担任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到城区打扫卫生,搀扶老人,帮挑东西,做好事,经常会找组里同学谈心,交流思想,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组织。我的一张照片(图中的林顺波考取了华中工学院,李元芳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我考取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照片上面留言“赤胆忠心,一心向党”,体现了我们当时的年轻一代对党的感情和理想追求,也体现了当时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是突出政治,积极向上的。
同学合影(左起林顺波、蔡兴旺、李元芳)
回想自己能够从一个普通农民家的穷孩子,成为家族几代第一个识字人,顺利读完小学、中学和大学,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大学教授,学校教学名师,市劳模,省学科带头人,到人民大会堂领过奖,真是如同做梦一般。要感恩我们的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恩英明的领袖毛主席,感恩我难忘的仙游一中,感恩千千万万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亲朋好友!
适逢盛世,欣闻母校将举办120周年校庆。在此,祝贺母校百尺竿头,更上一层,越办越好!!!
end
供稿 | 政教处
编辑 | 甘婷婷
责编 | 刘炳东
审核 | 郑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