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仙游一中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仙游一中以建设省示范性高中为契机,以“探索立德树人育人理念、践行课程体系创新、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改革教与学方式、深化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实践、深化学生发展评价改革”为抓手,开发70多门校本课程,五育并举,构建“四梁八柱一中心”的全人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容形象地比喻为“一栋房子”。房子的“屋顶中心”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四梁”是学校“家国情怀、勇于担当、坚强意志、开拓创新”的育人目标;支撑四梁和屋顶的是“八大支柱”:国家责任、国际视野、服务意识、综合本领、自力自治、健体怡情、实践创新、科学素养,即推出的:德育铸魂计划、智育固本计划、体育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劳动教育淬炼计划。百年铭训:敲金戛石,弘毅拓新,则是这栋房子牢靠的“地基”。照亮这所房子并让它温暖的“阳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她不仅能照亮每个角落,还可以给人以希望和引导,让每一位追逐奔跑的人可以触及到光所及的远方,让学生可以在敞亮的房间学习,可以在温暖的阳光下生活,可以在明亮的阳光下成长。
构建“家国情怀”的通识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日常思政融会贯通的德育体系,让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教导,在德育工作中结合学校特点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六节八礼”活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融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力,以“五动五德”为抓手,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逐步达成“家国情怀、勇于担当、坚强意志、开拓创新”的育人目标。
则通过学科教育、贯通培养,塑造未来时代所需的一流人才智育体系。学校推进“读·思·达”教学法改革,促进课堂提质增效,让“双减”落地有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学科之间渗透融合教学,开发推广校本作业,形成具有本校特色、老师们可共享的校本作业资源库,并且不断改进,使校本作业能循环利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课堂,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增效”。
以身心健康、锻炼习惯培养和校园体育文化为重点,改革课程设置、教育模式和考核模式,形成体育“强心”课程群,引导学生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扎实开展“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阳光体育活动,积极开展田径、篮球、足球、攀岩、射击、网球等各项青少年俱乐部活动。在运动会期间相应举办了“体育文化节”,开展了体育知识讲座、各类球类比赛、体育摄影作品展等活动,不断丰富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内涵。在学校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各运动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则通过高地建设、审美教育、体验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立美能力;形成美育“静心”课程群,学校创设良好的书香氛围,搭建学生才艺的展示舞台,其中校园文化艺术节包括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好声音”歌唱赛、外语社朗读者活动、动漫大赛、元旦晚会,读书节包括“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读书教育活动、“书香满校园 阅读伴成长”全民阅读活动、经典诵读、暑假读一本好书、辩论赛、心理剧、诵读演讲比赛,还有团委举行的五四红歌合唱比赛、学生书画比赛等,让相关社团积极参与其中,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示了他们的青春风采。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关注、培养在艺术方面富有特长的学生,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陶冶他们的性情,弘扬他们的个性,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强调从生活劳动、专业劳动实践和公益劳动三个维度,实现劳动教育的三层次目标:具备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系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具有乐于服务奉献的劳动精神。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推进航模特色劳动项目,确保劳动教育课时符合要求。开展红色革命文化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爱心慈善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课。实行校园卫生责任包干制,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校外研学活动,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实践等提供保障。定期举行“珍惜一蔬一饭,体验农耕文化”劳动实践活动,开展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等主题活动。
一代代仙游一中人秉持着教育的初心使命,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的田野上深耕细作,精益求精,成效斐然。学校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有机融合,构筑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树人体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式。
供稿 | 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 编辑 | 陈萍 责任编辑 | 刘炳东 审核 | 郑加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