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三年教学计划及复习策略 (2020-2023) 高一年级教学计划 2020年高一年级是福建省使用新方案和新教材的起始年段,与新高考改革同步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体现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也依赖于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自己学习方式的变革。依据新教材新要求,结合我校参与的余文森教授的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进课堂读思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际,经过高一备课组集体研讨,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共同研读,理解新课程 新教材尤其是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理论难度大,凸显的基本观点既与历史有大量的交织,又不全是历史,到底应该提取其中的哪些部分,剔除哪些不必要的,需要集体备课,共同研读讨论。 高一政治集备组课计划充分利用集体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从各方收集的知识总结版本中确定每一目、每一框、每一课的板书设计和知识提纲等。 (二)共同斟酌,采用新教法 新高考的设问角度新,能力要求层次高,更体现高阶思维的考查,这与新课程倡导的议题式教学法相呼应,如何做到二者的有机契合,是高一政治集备的重点之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超越传递,走向探究。高一集备组计划尽量做到每一课都有议题,每一目都以问题情境呈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有效“读”,沿着议题深层“思”,巧用逻辑多维“达”。 (三)共同切磋,引导新学法 要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的改变,应促使学习者在对外部世界探求的同时实现对自己精神家园的一种建构,这才是学习的本意。学生不能只是学科知识的复制者,而是面向未来的生活者。学习也不再只是把外部世界的装进人的脑袋了,而更应该是在持续地自我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中,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理性。高一政治集备组计划在学生“读”的环节中,设置的问题情境尽量生活化、情境化、问题化,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探究和体验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四)共同讨论,完善新学案 新课程的议题式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善学案是关键。高一政治集备组计划统一时间、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训练题,以优化设计为模板,根据各方资源,讨论决定增添删除内容,完善学案。 总之,高一政治集备组针对新教材新高考,采用新手段,根据新高考时政素材覆盖面更广的新特点,以及必修2《经济与社会》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特征,经过本备课组的商量,确定下半学期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分享一则与本课有关的时事新闻,从高一培养起对时事新闻的敏锐度,为接下来的三年学习奠定基础。 而新教材教学则要求既凸显基本观点,又关注思维过程,既统筹知识经验、知识建构,又兼顾能力发展、价值引领的指向;既采用议题式教学,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又强化辨析,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高二年级教学计划 本届学生也是实行新高考“3+1+2”模式的。到高二时已经选定了方向,故没选政治的学生主要任务是会考,选择政治学科的学生则需加快进度继续学两门选择性必修模块。此时教师在集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与高一基本一致的同时,做了稍微的调整。课堂教学中继续加入“时政播报”环节。但与高一不一样的是,高一可能只是时政材料的分享,而高二应引导学生对时政材料进行分析,与课本的哪些知识有关联,要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适应新高考。 一、增强题型训练 为了更快地适应高考会考的需求,在日常课堂教学环节中加入相关新课程和新高考试题的训练:新课标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有四项基本的学科任务: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析。 (一)描述与分类是指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事物或问题的性质、特征、表现,能够按照某个维度进行描述,对它们进行比较和分类。它回答“是什么”问题。 (二)解释与论证是指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事物或问题,运用学科技能与方法分析原因,探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理论和实证材料对探究结论进行合乎逻辑与科学要求的论证和检验。它回答“为什么”问题。 (三)预测与选择是指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行为、问题的结果或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根据约束条件和决策目标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利弊并作出合理选择。它回答“怎样做”问题。 (四)辨析与评价是指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根据某个维度对事物的作用、价值与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辨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不同观点与立场、不同利益诉求进行辨析、辩护与辩驳。它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根据新课标的学科任务要求,将思想政治学科试题四大类,首先挑选选择题的常见题型在高二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和讲解,重在对学生读题、解题、答题能力的培养。 1.选择题题型: (1)计算类选择题 通过计算题这一题型,考查考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计算题常考的知识点: ①商品价值量和价格、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关系 ②纸币发行量 通胀率、纸币升值或贬值率计算 ③汇率计算 ④需求弹性计算 ⑤恩格尔系数计算 ⑥利率、利息的计算。(自动转存、复利率) ⑦利润率、生产成本等关系 ⑧收入分配的计算 ⑨税收中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2)图表类、曲线类选择题 多出现在经济生活模块。能力要求高,不仅考查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考查考生归纳能力、推理能力或其它思维能力。 (3)判断与推理题 “推测”是探究的高级形式,要求“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推导题有可能是今后考查的必考题。 (4)组合类选择题 特点:在各卷12道选择题中,最少有8道,最多有11道,且都是二个选项的组合,没有出现三三项或二二三三项组合。 (5)考查“是什么”问题的题型 本类型选择题的常见设问: ●说明了……(演绎型) ●表明……(演绎型) 新高考政治试题在组卷时,没有讲究太多的设问形式,有时一卷中出现连续几道选择题都用“表明”开头的试题)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归纳型) ●这体现了……(演绎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蕴含的哲学(经济学)道理是 (6)考查因果联系类“为什么”类问题的题型 因果联系类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对单一。命题立意是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由于题干内容往往是“果”,四个题肢中存在着导致这个“果”的原因。因此,只有弄清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掌握的知识点,才能进行选择。 (7)考查“怎么样”类的题型 (8)漫画类选择题的题型 “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 “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 “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这是做好漫画。 “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枝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2.非选择题题型: (1)描述与分类类: ①图表类 图表题;【题型特点】图表题可分为图式和表格式两种。试题一般由提示语、表格材料、表脚注、解答要求和设问五部分组成 ②反映了(体现了)……信息(特点) 这种类型的题目设问的形式是很多的,如“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现象?”、“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材料表明/说明了什么道理?”即体现类;这种题目还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限定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或政治常识的某特定角度答题的要求。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解释与论证类: ①分析……的原因(驱动因素或者理由) 为什么(原因)类 :为什么类其答案连接词一般为“由……决定的”、“符合……的要求"、“原因在于……’’、“有利于……”等
②分析……的作用或意义 Ø 意义类【题型特点】 意义型材料题要求考生认识国家或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某些重要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并加以分析、归纳的试题。这类题多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并用“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或“意义”等词语连接 ③……为什么能……(……为什么要……) ④分析……的合理性(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Ø 如何认识 如何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措施 侧重角度→ 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理由 ⑤A和B的关系:A和B和C的关系 Ø 关系型题目 第一:AB是否一致(是否矛盾) 答题线索:A是什么→B是什么→AB关系(此处展开区别或联系视结论而定) 第二:A对B的作用 答题线索: 根据A或者B的基础知识层次组织答案要点 第三:A与B是什么关系 答题线索:可套用课本知识中的典型关系如:对立统一关系答题结构是: 对立统一的,表现为:a联系(统一性):b区别(对立性) (3)预测与选择类: ①关于……的建议、措施、启示 ②……应该怎么办?(应该如何应对) ③……是如何推动(或强化或体现)…… ④A对B的作用意义或影响或启示 Ø 启示类 【题型特点】 一般是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漫画、哲理小故事、名言警句等“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 Ø 措施类 【题型特点】 措施型试题一般以“如何解决(加强、改善)……”“采取什么措施(对策、途径、方法)……”“怎么实现……”等形式出现。这类试题有的指定了特定的行为主体,如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有的则没有指定行为主体,需要考生根据试题内容自己确定。这类试题大都属于开放性的试题,要求提出的办法或采取的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4)辨析与评价类: ①辨析类 ②辩论类 ③辩驳类 Ø 如何认识、分析材料中的某一现象 是什么→ 为什么→评价利弊→ 怎样做 注意:并非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要按部就班地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Ø 辨析题【题型特点】 它的特点是有辨有析,辨析结合。辨是指辨别判断,析是指对判断的分析说明。 (另一种分类方法:一是 “是什么”;二是 “为什么”;三是 “怎么办” ; 四是 “如何认识”) 二、会考复习安排 1、课外:印制必备知识手册,制定背诵内容,做好落实检查工作。小组合作,过关记录。 2、课内:第一课时:知识点重点内容指示,并做好标识。理解→记忆→记忆→理解,回想(很重要)→再现(写出来是关键)→体系建构(应用是目的)。以大概念为核心,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小组合作探究、检查。重难点答疑释惑。 第二课时:根据会考纲,选取经典题解析,选择、大题真题真练,纠错,错题整理。可根据复习内容,适当进行时事拓展。 3、测试: 要严格按考试要求,进行阅卷分析。 4.熟记、理解、应用时政知识 高三年级的教学计划 (一)研究考什么: 1、从模块来看:四本必修模块和两本选择性必修模块; 2、从时事政治范围看: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探索怎么考: 1、从2020年的山东卷来看,政治试题的题号分布: (1)选择题:第1-15题; 每小题3分,共45分; (2)主观题:第16-20题;共55分 2、从材料背景看: (1)反映重大时政 (2)与生活密切的 (3)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 (4)反映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 (5)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 3、从选择题特点看: (1)双项组合选择题比例高 (2)计算题时有出现 (3)题肢所对应的知识点综合度高 (4)“一拖二”模式 4、从主观题角度看: (1)材料信息丰富,阅读量大。 (2)材料设置、模块设问相对稳定。 5、展现新课程理念,推出开放性试题 (1)观点选择评析类 (2)建议类 (3)小论文类 分值9分,总字数200字左右”;这是新高考的突出亮点。 (三)2023年高考政治复习策略 ※复习时间安排 大致安排四轮复习,每轮的复习时间计划如下: 2022年6月~2022年1月中旬为第一轮复习时间。 2022年1月中旬~2023年4月5日为第二轮复习时间。 2023年4月6日~5月21日为第三轮复习时间。 ※第一轮复习策略(基础能力过关) 1、以课本为主 建构体系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让学生细读教材,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围绕主干整理知识,形成知识内在立体结构和网络。以列大括号形式,层层展开,步步为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落实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习题应注意基础性和基本知识的迁移。强化对主观题练习,主观题的题目不宜过大。 2、注重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先把课本读“厚”。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 其次,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列出这一个阶段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地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3、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学生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时间的投入。尽量做到当天的作业在晚自习第一节前务必完成,第二、三、四节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安排的时间,以便按计划完成系统有序复习的任务。 4、注重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所以,课堂上安排“时政播报”环节非常的必要,这一环节分两步骤: (1)课前安排学生把当周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跟同学们分享。 (2)1-2个月后,把时政与课本的知识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结合角度。 (3)时政热点可以订阅高中版《时事》和《快手王》,以《快手王》为模板,根据它的时政热点接续展开,布置相应的练习给予强化。 ※第二轮复习策略 1、三个专题化 (1)考点专题化:借助二轮复习材料,列考点清单,对考点内分外扩。能从任一考点出发,推理出其他考点。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考点归类。对考点分门别类,如是什么类考点、为什么类考点、怎么办类考点。即大概念模式 (2)训练专题化:抓小放大,进行选择题每周系列训练,对试题归类整理,找命题重点和规律。评讲专题化,相同、相近考点热点合并评讲。 (3)方法专题化:对不同题型,如选择题、辨析型简析题、探究题等,要总结共有和特有的解题规律,让学生运用自如。技巧专题概括 3、学科能力的培养 (1)高考题赏析:感悟高考命题答题的基本思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读懂答案,提出问题;第二阶段:读深答案,提出启示;第三阶段:读透答案,提出补充。 (2)自选题训练:严格按照全国卷的出题模式,每周1次文综选择题、1次文综训练。训练中做到精选(精选自各地市市考题、联考题、名校联盟、百强名校等)、 精练(每次的训练都是对高考的模拟,限时完成)、精评(有评分细则,有重点,有难点,有矫正练习),以此培养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强化开放性题目如小论文、演讲提纲之类的训练和强化。 (3)错题扫描纠错行动:第一,编制模板:政治6本书,必修4本,选择性必修2本;第二,整理错题: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等;第三,绘制图形:根据错题与模块要求,绘制柱形图;第四,分析原因:知识与能力、习惯、方法等方面;第五,纠正错误:在老师指导自主纠正错误。 (4)从主体元素出发,立体推进。 a.行为主体角度。经济:国家、政府、市场、企业、生产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等。政治:国家、政府、政党、公民、民族、国际社会等。 b.知识元素角度 “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政府”:性质、职能、原则、依法行政。 (5)从思维层次出发,步步推进。 a.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b.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微观—中观—宏观;宏观—微观—宏观。 ※第三轮复习策略 在一轮打好基础、二轮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高考卷的特点,不是重点抓什么时政热点,而是通过正常的每周训练,将解题的方法参透进具体题目的演练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回归课本,掌握基础知识。总之,三轮复习尽量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 Ø 高三应该更注重能力的提升 1.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辨证思维的方法在政治科学习与考试中应用最广泛,它是指分析问题时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在分析某一事件、某一观点、某一行为等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知其一,又要知其二;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 2. 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 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学生答题时,往往盲目堆砌知识点,所答内容与设问之间关系松散,联系不紧密、不贴切 ,甚至答非所问,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不能熟练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处理材料、整合知识、加工信息。因此,要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好归纳法、演绎法,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1)归纳法:从一系列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情景材料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具体分析、判断来归纳出其包含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哲学道理,它遵循的是“个别——一般”的思维方式。一般要对现象进行概括,再透过 现象看本质。 (2)演绎法: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情景材料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它遵循的是“一般-——个别”的思维方式。一般是先阅读材料,抓住主旨,接着归纳观点。 (3)主体参与法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参与的主体,然后联系教材有关的知识。 3.在训练中提高基本技能 (1)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要按照上述基本要求和程序,认真仔细审题。如做表格题,就要做到“三看三比一提炼”。三看是看“表题(标题)、表内和注释”,三比是“横比、纵比、综合比”,一提炼是指“透过现象提炼本质”。通过实际运用,达到熟能生巧。 (2)选取近三年的高考题为典型例题,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强化答题方法和技能,对照参考答案找不足,通过体验、领悟使基本技能为我所用,驾轻就熟。 (3)学会经常性地审自己的答案,找出存在的不足,学会给自己的答案挑毛病。 Ø 考前解题方法务必再复习强调一遍 Ø 高考主观题七类题型及答题策略
尤其注意开放性设问:主题班会类——发言要点;提建议类——解决问题;名言、名句、广告词——对仗工整;特别是短文撰写,要求:原理表述要准确;要结合材料,根据原理,分层描述;观点要鲜明,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种新题型,越到最后越要练笔。 总的来说,2023年的政治高考能力要求可能对备考的考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也给了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主动适应变化,与时俱进,为新高考做好准备,考生也应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在2023年高考中笑容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