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频道 > 心理驿站
心理战“疫”进行时②:如何应对疫情应激现象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2-12】 【作者:zhangmin】 【关闭窗口】

心理战“疫”进行时②:如何应对疫情应激现象

 

导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较强应激源,会使人们在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发生许多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大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体验到的最强烈情绪是担忧和恐惧。对于成长中的同学们来说,可能会出现哪些应激反应,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一、什么是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应激源,如本次新型疫情暴发)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心理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两大类。

生理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

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与自我防御反应、应对反应等。

应激反应是刺激物同个体自身的身心特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由刺激物引起,还与个体对应激源的认识、个体处理应激事件的经验等有关。


二、新型肺炎疫情暴发为什么会带来心理应激反应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已然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应激事件,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由于给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出行带来改变,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具体来说可能有以下原因:

(1)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播性强,随着病例数值持续攀升,目前人们还缺乏对其传播途径的明确认识,医学上尚未找到特效治疗药物,产生了大众恐慌心理。

(2)身处疫情中,随处可见的新闻动态、不对称的信息传播,真假难辨的网络资讯,社区邻里的小道消息导致人们接受的信息过于频繁和杂乱,大众往往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

(3)隔离等措施使得人们需要调整生活方式,适应新的角色,比如面临升学需要应对学习压力,居家隔离增加了与父母的相处时间产生矛盾,亲属隔离产生的担忧和恐惧。

三、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类型

1.可能出现认知歪曲。消极解读各种信息、夸大严重后果和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 

2.可能产生不良情绪。如莫名的焦虑、担忧、惊慌和恐惧,由于社交、群体娱乐活动减少感到无聊、烦闷等。

3.可能出现消极行为。比如逃避或回避应当去做的事,变得消极慵懒、过分依赖家人、行为不积极等。

    4.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如食欲减退,肠胃不适,易疲劳、坐立不安、睡眠变差等。

    5.可能造成亲子冲突。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容易与父母就学习、生活上的 安排产生冲突。

当出现以上情况,不必恐慌,甚至觉得“自己有问题”。其实,这些变化就是我们面对危险时容易出现的心理反应,战胜这些,我们的心理素质就能得以提高。

四、心理自助的方式介绍

1.接纳改变,认识客观现实

面对生活改变,出现焦虑、紧张或恐惧等消极情绪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紧张有助于提高对疫情的警惕。因此接纳现实和自己的情绪。

2.合理宣泄,注重情绪调控

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可采用大叫或运动等方式宣泄不良情绪。也可采用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进行心理调适。比如,腹式呼吸法:先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坐着或者躺着都可以→把手轻轻放在肚子上、慢慢深吸一口气,感受肚子因为吸气而慢慢膨胀起来的感觉→慢慢地将气呼出来,再感受肚子慢慢回缩的感觉→重复这个动作,直到感觉到身体放松、情绪慢慢缓解即可。也可以借助电话、微信等通讯工具向亲朋好友诉说内心的不安,有助于我们缓解情绪。

3.转移注意,丰富学习生活

“宅”在家里,正好有大量的时间,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合理规划时间,做到假期学习、娱乐两不误。使用积极的“愿望清单”列出平时没空做的所有愿望,按照优先等级勾选出在家里就可以做的事情,逐一实现。

4.觉察自己,及时寻求帮助

试着觉察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当觉得自己无法进行自我调节时,例如:特别畏惧,不敢独处等,则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拨打相关的热线电话。


友情链接